创新服务社会化电商平台
首页 @Info @Public
当前位置:服务资源>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收藏该店铺

机构简介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在“八五”期间建设的一批重点实验室之一。一九九四年十一月批准立项建设,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建设完成,一九九七年一月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验收,并投入运行。 实验室是国家在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从事自主创新研究,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与科学实验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围绕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了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科学研究平台;实验室的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为我国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实验室在国际合作交流与研究上发展迅速,优势明显,建立了思科公司-电子科技大学绿色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瑞典皇家理工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无线通信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授予第四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并在2014年获科技部批复认定为“先进无线通信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研究领域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无线与移动通信网、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编码与通信安全、卫星通信、通信专用集成电路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超宽带无线电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与网络、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自适应扩跳频技术、短波通信技术、协同无线通信技术、空时频多维信号处理技术、高速信号处理与实现技术、卫星通信及组网技术、高效编译码技术、密码与信息安全技术、无线通信定位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系统级芯片(Soc)设计技术等。 人才配备 实验室现有教职工77人,教授(含正高职称)26人,副教授(含副高职称)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54人,具有海外经历的老师4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IEEE FELLOW 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5人。 技术水平 实验室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设计、开发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系统,能够完成通信与电子系统级和网络级的研究、建模、仿真、实验;支持通信设备级、模块级和芯片级的研究、设计、实验和研制工作。高精尖的实验装备和研究条件为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承担大量国防任务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实验室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任务: 参与过的项目 全面介入“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共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68项,其中牵头承担项目6项,分别为:“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创新技术方案研究评估”、“IMT-Advanced协作多点传输技术研发”、“面向IMT-Advanced等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研发”、“面向IMT-Advanced新型基带处理共性技术研究”、“宽带无线专网总体技术及标准化研究”、“基于TD-LTE 的宽带移动专用通信网络总体方案与测试评估研究”。合同总经费超过1.2亿元,稳定地处于无线通信领域全国高校科研的最前列。 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9项,代表性项目包括: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主题项目“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开发”,总经费10398万元;作为牵头单位承担重点项目“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系统”,总经费4000万元;作为牵头单位承担“未来无线接入物理层与系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项目等。同时还承担了主题项目“端到端绿色网络研发与示范”的课题“绿色网络关键技术研究”、重大项目“三网融合演进技术与系统研究”的课题“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无线宽带快速组网关键技术及系统”课题,以及“5G移动通信系统总体技术研究”课题等。 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4项,分别为:“编码调制协同传输理论”、“基于认知的无线网络传输机制的研究”、“能效优先的传输理论与弹性接入方法”和“大规模无线网络复杂干扰环境下的容量及其优化方法”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牵头承担重点项目1项:“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通信抗干扰理论与技术”,参与重点项目4项,参与承担重大项目1项:“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的无线通信传输理论”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7项,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奖励9项。论文两千逾篇,专著/教材/译著22部。申请发明专利518项,有187项专利获授权。实验室在通信抗干扰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多项关键技术运用到多项国家工程中,科研成果促进了行业技术的发展,对国家通信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查看详情>>
普通服务商已认证

服务满意度:

联系人:刘军

邮箱:liu_jun@uestc.edu.cn

手机:15928127165

浏览机构社交动态>>

  • 智能无线自组织网络研究
    服务评分 :
    服务描述:

    服务内容 智能无线自组织网络科研团队以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和国家重大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为主,重点研究军用和民用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认知自组织网络技术、泛在异构网络路由与移动管理技术、无线异构网络资源管理与QoS保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分布式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软件无线电SCA波形设计与开发技术、无线通信网络新理论、新体制和新技术等。尤其在无线认知自组织网络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团队成果 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等三大检索近70篇。申请并被受理发明专利20余项。在无线通信网络技术领域积累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与经验。 项目参与经历 近5年来团队承担和完成了20多项国家973、国家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与基金等各类国家科研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基于负载均衡无线自组织网的跨层协同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多信道MANETs网络并发传输资源分配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有:基于认知的无线网络传输机制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有: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融合技术研究与验证、传感器网络电磁频谱监测关键技术,以及多项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军事电子预研和基金项目。

  • 通信编码与传输研究
    服务评分 :
    服务描述:

    服务内容 通信编码与传输研究团队是在通信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两个方面富有强实科研实力和优良学术声誉的群体,取得不少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大量社会各界高度赞誉的研究生。

  • 通信信号处理与专用集成电路研究
    服务评分 :
    服务描述:

    服务内容 基于“动态余数基”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基于“概率计算”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基于多处理器阵列结构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片上网络(NoC)技术,卫星通信课题研究,无线定位技术等。 团队人员学历 博士8人,硕士1人。 人员职称 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

  • 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研究
    服务评分 :
    服务描述:

    服务内容 科研团队以探索性、创新性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为主,面向国家前沿军用和民用通信体制,开展原型机验证和产品开发。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同频全双工、分布式MIMO信号处理;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包括数据链、电台、移动通信网等中的抗干扰技术;高效固态射频功率放大器技术,包括CFR、DPD、RF功放架构等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包括:SDR开发环境、SCA、HAL、基带平台、AD与DA、RF平台等。 人员职称 唐友喜教授、邵士海副教授、赵宏志副教授、沈莹副教授、王传丹副教授、朱晓东副教授、夏金祥副研究员、符初生副研究员、徐强博士、马万治博士共10位教师组成 团队成果 已发表论文约200余篇,其中EI检索150余篇、SCI检索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0余项,其中授权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发明二等奖各一项。 项目参与经历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大项目、国家支撑计划、总装备部项目、华为公司项目等科研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通信抗干扰理论与技术、基于视觉图意的移动无线网络认知与协同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无线通信系统中分布式MIMO的信号设计与检测技术研究和二维扩展频谱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等;“863”重大项目有: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输链路技术研究、B3GTDD方式下OFDM下行链路设计与实现、WCDMANodeB多址干扰对消多用户检测演示芯片设计;重大专项项目:支持基带集中处理的RAN构架研究、面向IMT-Advanced多小区多用户干扰抑制和抵消技术、高效射频功率放大器。

  •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与智能抗干扰研究
    服务评分 :
    服务描述:

    服务内容 主要的研究方向有通信抗干扰技术,扩频与跳频通信,现代通信中的信号处理等重要领域,并且获得多项军工民用科研成果,是我国的通信技术的排头兵。 人员职称 6名教授,8名副教授,6名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8名博导,1名高级工程师 项目参与经历 现团队以理论结合实践为主,以探索和创新为关键承担了国家前沿军用和民用技术的研发,主要承担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大项目、国家支撑计划、总装备部项目、华为公司项目等科研项目。

©2017 360inno.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09034号-9